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凉山站长网 (https://www.083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那个3个月打扫战场的股权投资时代结束了

发布时间:2018-11-21 02:50:15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GPLP(gplpcn)
导读:原标题:那个3个月打扫战场的股权投资时代结束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GPLP(gplpcn),作者:看平地长得万丈高,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投资圈的世道变了。 人人都在募资,家族基金的人在募资,上市公司也在募资,几乎你想到的人都

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国内,伴随着GP数量在过去十年的急剧增加,面对创业者急剧减少的客观现实,项目的估值水涨船高也成为客观现实,此外,在中国宏观经济放缓,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大背景下,风险投资行业迎来了巨变也是情理当中。

对于坚持投资的机构来讲,如果VC、PE机构面临的放慢投资节奏,增加与创业公司讨价还价的空间,那么VC、PE机构则需要重新调整对于企业的估值计算——GP面对整体宏观环境放缓,资本利用效率降低,二级市场估值下调,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不得不停下来想想投资回报这件事,毕竟钱没有那么好融了,因为,所有的LP都已经开始转身GP了。

在过去十年当中,他们不断的被教育,一路在学费当中成长。

中国股权投资缘起于1998年,到现在20年,是刚刚成年还略带青涩的年龄,因此也少不了摔跟头、吃苦头。过去20年的风投史同时也是20年的LP教育史。

当初人民币基金的LP多为上市公司高管,民营企业家,在创业板开闸后看到了一级市场的赚钱效应,遂将其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那一阶段,的确因为IPO的原因,不少LP是赚到钱了。

到了2014年,双创的鼓励下,更分散的个人投资者也被吸引了过来,加入到了LP大军中,当时行业基金兴起,无法投到头部基金的个人LP只能投到二三四梯队的基金中。

基金行业鱼龙混杂,项目判断上并不专业,拉开基金的投资项目一看,好像明星项目不少,但LP金主们擦擦眼睛一看,怎么都是跟投,一个项目参股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怎么GP在行业的名声越来越响,但是返回的现金回报却那么少,怎么明星项目吹出来的业绩兑现不了。

几年下来,LP发现,自己投资的一些基金的业绩,还不如买指数基金的回报高,这着实就有些尴尬了。

如今2014年、2015年设立的基金已经进入退出期,成绩是好是坏LP金主们大致也有了判断。LP也从中吸取了教训,不会再被投资人所谓的明星项目所忽悠,他们更知道比起明星项目,他们更看重真金白银的实际回报。

GPLP君就曾接触过一家市场化母基金的负责人,她说道,之前接触过的一家从大机构出来做基金的GP,之前接触时明确说投资于黑科技,而一期投完发现投资的多数还是模式创新的项目,而且成长得并不好。“他们说的投资方向和实际投资的完全是两码事。”这位母基金合伙人告诉GPLP君,下一期不会再投资这家机构了。

而对于更多散户来讲,当投资开始围攻九鼎投资这类GP的时候,他们已经明白,属于他们的钱已经回不来了,在高风险的风险投资面前,中国的散户已经吃了足够多的苦头,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他们心中的一道伤疤。

这个时候,你来谈募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其次,LP们也没有钱了。

股权质押获得的现金投资于基金颇为常见,而今A股市场跌跌不休,接近平仓线的上市公司就接近600家,上市公司高管忙着补充质押,自家业务已经自顾不暇了,很难有多余资金再参与基金投资。

当然也有一些LP手上有钱也不准备再参与了,因为他们决定自己做GP了。

本来股权投资是个高门槛的事情,需要对产业的理解,对宏观经济的把握,但是在很多LP的眼中,目前国内的GP机构化、专业化不够,信息披露也不透明,每年还要缴纳2%的管理费,“还不如自己做呢”,一些LP告诉GPLP君。

在教了一期学费后,LP也了解了股权投资的基本规则,于是很多在参加完一期基金的投资后,一些LP转身成为了GP,也干起了股权投资的事情。最近就看到一些保险机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主成立了自己的子基金。

最主要的话题:强势的创业者

投资圈的种种乱象面前,无论是募资难还是一二级市场倒挂,其根本问题还是创业者少了,而且他们愈发强势。

曾经在资本面前,还是个孩子的创业者,而现在他们也变成熟了。

当时互联网兴起时年轻的创业者如今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或者第N次创业了,对于如何与投资机构打交道已经得心应手,如何争取更高估值,如何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他们已经熟门熟路。

一位二次创业的创业者,在融资一开始就进行了A、B股设置,以保证管理团队的控制权,而在此之前,创业公司在IPO前才进行这样的AB股设置。

现在的创业者经过了几轮资本的洗礼后,也懂得了股权的价值,对于股权稀释也更为谨慎。创业者和投资人双方的话语权变了,投资人不再高高在上,创业者变得更为强势。

另外一方面,现在从风口密集爆发期变成了风口贫瘠阶段。实际上,目前正处于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转变的过渡阶段,过去VC擅长的那一套玩法也不灵了。

一位做AI识别的创业者年初时为了融资,拜访了几位VC投资人,一些投资人问他,行业的爆发点是什么时候,这让他有些无语,心里嘀咕着,到底懂不懂啊,于是拒绝了这位投资大佬的橄榄枝,即使这家投资机构颇有名气。

实际上,这些技术型的创业者更看重投资人是否真正的懂他们,这意味着大的国际投资机构在抢项目中不一定能抢得过有技术背景的新基金。

技术创新类项目与资本密集型的模式创新项目不同,不具有爆发性增长的特质,它需要有一个技术积累的阶段,无法通过资本来加速这样的进程,对于资本包括BAT战略资本的需求也没有那么高,因为一旦他们商业化,其有非常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这类创业者不需要像过去的创业者那样太纠结抱大腿的事情了。

这些变化迫使VC、PE机构必须做出改变。VC、PE机构开始投资阶段前移,将投资阶段延伸到早期甚至种子阶段,为的就是在早期抢到项目,获得创始人的信赖。

另外还有一方面,可能会让吃瓜群众失望的是,补贴大战、广告大战或许都不会在技术类创新项目中上演,两强对决到两强合并过情人节的戏码可能也不会出现了。

强势的资本面对强势的创业者,谁输谁赢一眼便知。

投资人你能,你自己来干啊?

不了解创业者,投资机构很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资源?

过去互联网公司打仗,无论是美团点评,优酷土豆,还是携程儿去哪儿,58赶集网争夺的都是大的行业平台,一旦分出胜负,胜者将在这个行业占有绝对话语权和市场份额,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

然而技术创新类项目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在技术类创新领域中,除了软件、芯片之外,其上的应用每个都是有其针对的一个细分领域,并不存在类似过去那样大的平台和强竞争。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创业者不是互联网的年轻人,他们有钱有资源,还需要投资人做什么?

换句话说,过去是两强相争,勇者胜,现在技术类创新的竞争格局就是伟人说的那句话,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因此,或许市场会怀念那个经常说“三个月结束战斗”,“一年内打扫战场”的朱啸虎,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那个疯狂的股权投资时代过去了。

市场终究将回归理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那个3个月打扫战场的股权投资时代结束了

(编辑:凉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